2005年3月19日 星期六

諜報世界,沒有優哉游哉這回事——電影《神鬼認證:神鬼疑雲》 (The Bourne Supremacy) (2004)

《神鬼認證:神鬼疑雲》劇照

關於這部《神鬼認證》 (The Bourne Identity) 的續集電影,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:導演換人了。第一集成功拍出有別於 James Bond 豪洨風,令人耳目一新諜報片的導演 Doug Liman ,在第二集「榮升」執行製片,於是他們找了另一位擅長紀錄片風格的獨立電影導演保羅·綠草(這種《哈利波特》的譯名風格還蠻省事的)。他的影像風格就像是 Liman 的技術升級版,保留了第一集的基調,然後雖然預算無虞卻大量採用手持攝影,一方面展現自己控制混亂場面調度的能力,同時測試觀眾三半規管功能的極限。動作橋段的剪接也盡可能地緊湊,在人類大腦視皮層能夠處理的範圍內,塞進一個閃神就會錯過好幾個細節的鏡頭,考驗觀眾對於影像的專注度。

這種嗆辣有勁的綠草式影像(好啦好啦,我知道你也受夠了這種翻譯),當然不是老少咸宜、雅俗共賞,但我覺得它倒有個出乎意料的效果:它為這個距離一般市民生活非常遙遠的諜報世界,塑造了一股擬真的臨場感。透過這樣彷彿「目擊現場」的偽紀錄片鏡頭,觀眾不是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,看著 James Bond 在風光明媚的景點耍帥泡妞遊大街,而是在浮光掠影的轉眼瞬間,跟著主角找到夾縫中的一線生機;情報員矯健的身手,不再是酒館說書的奇人異術,而是身歷其境的生死交關。就拿那些千篇一律,不穿插點笑料觀眾都快睡著的追逐戲碼來說吧,我們什麼時候真的必須全神貫注,才能看懂主角是怎麼樣徒步甩掉緊追在後的警察,並且在莫斯科的街頭大玩用力衝撞碰碰車(這次不用布拉格唬人,全部到現場取景)?這樣的敘事鏡頭真的非常有助於拉近觀眾跟故事的距離,也能讓你近距離感受到 Karl Urban 的男人味。噢,他真是連名字都性感,被他追殺都快要高潮了!(拖走)

那麼《至尊波恩》是不是一部青出於藍的續集呢?它確實是一部相當忠實的續集電影,保留了第一集幾乎所有的成功元素,並且以不落俗套的方式重新編排。它依然有一票很實在的演員,雖然把 Franka Potente 在開場就殺掉實在是可惜(蘿拉這次死透了,沒有三條命),不過非常有古典銀幕格調的 Joan Allen 算是有頂上——我才不管有些男生會嫌她年紀大,反正也是同一票男生在嫌魔戒電影沒美女,跟他們認真幹什麼。至於沒了說話對象的 Matt Damon ,只好所有的表演自己來,試著把 Jason Bourne 那個平時充滿矛盾,臨事卻毫不猶豫的複雜內心,用細微的肢體語言跟表情變化呈現出來。而你又怎麼能不對 Oksana Akinshina 六星級的客串演出看呆了眼,以為看到了俄版的 Natalie Portman ,也許猶有過之?她會讓妳非常、非常、非常想要弄來一片《永遠的莉莉亞》 (Lilja 4-ever) 瞧瞧。

《神鬼認證:神鬼疑雲》劇照

我覺得第二集在電影語言的使用上更洗練,這使得它很容易成為比第一集「更好看」的電影。但是就文本而言,反而比較沒那麼有意思——少了「我是誰」的懸念,這個故事顯得有點扁平,即使第一集的後設有些半吊子,還是比較容易引人入勝。第二集的故事若是有吸引到你,它靠的是別的主題——這個主題叫做「不信任」 (mistrust) 。 Robert Ludlum 賣得很好的原著小說,是在冷戰末期的 1980 年代出版,然而這兩部《神鬼認證》改編電影,尤其是第二部續集,卻是在後 911 時期拍攝完成。小說裡草木皆兵的詭譎氣氛,雖然多少也有移植到電影中,但主題已經從對抗神出鬼沒的國際恐怖分子,轉為跟腐敗且無所不用其極的體制,進行勢單力孤的單兵戰鬥。在 Jason Bourne 的世界裡,沒有推陳出新的武器道具,沒有花不完的女王英鎊,沒有有求必應的後勤支援;無論他在第一集抽絲剝繭,追查自己失憶的身份,還是在續集中踏上復仇跟自我救贖的公路,試圖在成堆的謊言中尋求字裡行間的真相,他能夠倚賴相信的,始終只有他自己。

《神鬼認證:神鬼疑雲》劇照

我不知道這部新時代的 007 電影,是不是刻意要顛覆那個身為體制鷹犬還樂在其中的龐德形象,於是搞出這麼一個被體制背叛的落難英雄;我也不確定英美觀眾對於這個通天貫地一身本事,卻不得不反撲出賣他的體制的主人翁,有沒有某種感同身受的同理心,因為也許他們也想要分辨那個令人不信任的政府,究竟有哪些謊話可以相信 (which lies to believe) 。一如往常,這一切可能都只是我想太多。也許我們只是需要一個讓 Karl Urban 追著你跑的理由,雖然他大概不會再出現在三部曲最終的《神鬼通牒》 (The Bourne Ultimatum) 裡頭。瞧,連中文片名都幫片商想好了,無三不成禮怎麼行呢?

(最後修訂日期: 2016.08.09 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